中新網(wǎng)北京4月12日電 (李曉喻)一些學者12日在北京提醒說,人民幣國際化有風險,推動需謹慎,不可操之過急。
所謂人民幣國際化,即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,在中國境外流通,成為國際普遍認可的計價、結(jié)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。
近期,人民幣國際化浪潮洶涌。中國央行與德意志聯(lián)邦銀行、英格蘭銀行先后簽署在法蘭克福、倫敦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,在促進人民幣跨境交易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邁出新步。隨后,10日,“滬港通”試點正式啟動,更被視為對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大意義。
在12日舉行的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(以下簡稱SAIF)-金融時報中文網(wǎng)人民幣國際化論壇上,SAIF金融EMBA項目主任錢軍認為,隨著中國經(jīng)濟實力的增強,企業(yè)和民眾海外投資的需求日益強烈,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盡快推動。但這歸根結(jié)底是為了支持實體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而不是為了推動而推動。
在學者們看來,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,不可不先考慮清楚風險。
錢軍提醒說,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風險在于資本的大進大出。
SAIF副院長朱寧指出,“開口子”之后,中國民眾的錢可能大量流向海外,這或?qū)鴥?nèi)資本市場造成沖擊。同時,人民幣國際化后將帶來更多套利機會,而在金融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之前,“創(chuàng)造任何套利機會都將使國際熱錢爭相涌入”。
事實上,正是因為有熱錢通過虛報訂單金額手段取道香港進入內(nèi)地獲益,2013年一季度內(nèi)地與香港貿(mào)易總值同比一度激增71.2%。
朱寧補充說,如果開放太快,可能會對利率市場化改革造成干擾。
除存在風險外,“基礎(chǔ)不牢”也是學者們建議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宜太快的理由。
SAIF實踐教授汪滔表示,好的債券市場,浮動利率和開放的資本項目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。更為重要的是要有完備而良好的市場體系,而這都需要時間去發(fā)展。
此前亦有分析人士指出,人民幣國際化不僅要名義上成為國際貨幣,更重要的是成為被各國認可并信賴的儲備貨幣。而與會學者認為,要建立這種信心同樣非一日之功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