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名人故居的保護,更像是夾雜在商業(yè)與政治需求之間的符號道具。
梁林故居因該地塊的商業(yè)開發(fā)而拆。自2009年7月起,何戍中就認定,梁林故居事件可能不會像公眾和媒體批判的——開發(fā)商將故居全部拆除后直接蓋樓售樓,而是要重建成一座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名人故居,尤其要“高、大、全”,不能有缺點。
一些文保人士擔憂,名人故居的保護更多是出于商業(yè)開發(fā)利益考量,以及政治訴求需要,由此帶來的后果是“選擇性保護”,一些文化藝術名人的故居難以得到與歷史地位相符的保護。
2006年4月,經媒體呼吁保護多年的區(qū)級文保單位麻線胡同3號四合院(清協辦大學士敬徵、民國總理唐紹儀、清末外交部尚書梁敦彥故居)被拆毀,后于2007年遷建至東西五條。另外,文保人士曾一志說,市級文保單位、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祠所在的歷史環(huán)境西裱褙胡同已蕩然無存,于謙祠淪為高樓下的盆景。
被拆除的名人故居或公府中,張作霖故居自西城區(qū)遷建到朝陽區(qū);順城郡王府從西城太平橋遷址朝陽公園;東城寬街的榮壽大公主府遷到了密云。
歷史上曾任過相當于北京市市長的周家楣的故居(現名宜興會館)在校尉營胡同44號,現在是一座擠進了三十余戶居民的民宅,破敗不堪。
“很多重建的名人故居,多半跟原貌大相徑庭。”何戍中說,“這是不把名人當人看,而是希望塑造成一個現代人喜歡的,相當于是道具。原來不是這個樣子,有意人為美化或拔高,其實,這是對已故者的不尊重,也是對人和歷史的不尊重。”
在西城辟才胡同西口的跨車胡同,齊白石故居坐落臨街。因胡同東臨西單商業(yè)區(qū),道路拓寬后,斑駁的故居在竹林簇擁下勝似一座高樓下的街頭盆栽,原有環(huán)境早已消逝。
如果再不加強保護,或許,更多還在風雨中飄搖的名人故居命運與梁林故居一樣——在“維修性拆除”中淪為被拆碎的歷史。北京市政協委員劉綺菲說,就算保存下來了,也只是高樓夾縫間的盆景。